经济观察报 朱昌明/文
近期,由德尔塔病毒引发的疫情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的态势,高传染性变异病毒的传播,使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地政府依然是严防死守加以应对。虽然新冠疫情的反复虽然对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影响不大,但对中国经济的滞后影响不容忽视,从全球范围看,新冠疫情继续大面积流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百年未遇之大疫情叠加,全球化经济和产业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疫情长期化将严重影响消费者和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收入会下降,本来可能发生的消费和投资都会观望,中国经济发展动能将会削弱,众多企业面临着客户流失、员工失业、财富损失等危机。
虽然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但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提升经济自我循环能力战略选择和主动作为,为国内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和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
企业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每一家企业背后都有员工、供应商、银行等众多利益相关方,要想保卫国家、社会和百姓的财富,就需要企业抓住机遇、转型升级。因此,中国需要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帮助企业保卫财富、渡过危机。
二、练好内功才能化“危”为“机”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冠疫情不仅不会改变这一趋势,甚至将加速这一进程。过往,由于投资拉动即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适应我国经济初级阶段的特点,屡试不爽,而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尚未发挥主导作用,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高。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由资本等要素投入驱动转为通过全要素生产率(TFP)驱动,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全部有形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投入量既定情况下生产量增加的部分。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是经济增长质量最主要的衡量指标。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TFP水平,但是始终没有摆脱经济增长对于高投资的依赖。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企业自主科研起步晚、底子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技术要素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大部分投资由国资国企主导,而国企由于历史包袱重、承担社会责任多、创新动力不足、经营效率相对低下,因此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生产要素难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配置。因此,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就需要对症下药以解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国企经营效率低的问题,这就不难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国企改革了。
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对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在内的各方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运用的过程。不同企业,由于配置不同的生产要素以及配置效率、质量有高低,导致完全不同的经营结果,最终实现优胜劣汰。因此,企业作为保财富、促发展的微观市场主体,面对财富危机,表面上看是企业经营和危机应对的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创新问题,企业只有练好内功,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使之成为保卫财富、渡过危机的持续动力,并充分发挥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管理要素等新型要素的作用,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质量,才是化“危”为“机”的王道。
三、科技创新助力企业保卫财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就是企业保卫财富的第一选择。科技创新可以创造更多的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协同性,能深刻地影响参与生产的其他各种要素,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放大生产要素的效用。
(一)科技创新是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主要来源
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都是企业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技术要素是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数据要素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二者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既依附于特定研发单位,更离不开科研人才。因此技术要素需要明确权属主体和收益分配比例,让科研人才成为技术要素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构建技术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才能持续推动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
随着科技创新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数据要素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倍增器,数据要素也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具有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有助于生产效率提升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都是新型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来源不同,科技创新是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主要来源,即企业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
(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依然是科研的主力军,没有真正解决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这也是技术市场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而企业可以有效连接科研和市场,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对科研方向、路线选择的导向作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因此,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商业化,持续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科技创新方式,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一是模仿创新。在初创阶段,企业资金和人才缺乏,没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可以采用购买专利、授权使用等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企业发展赢得时间。
二是自主创新。在成长阶段和成熟期,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可以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企业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特点,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创新人才队伍。企业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企业应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选拔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用事业留人。
二是强化对科技人才的激励。企业不仅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解除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更要强化激励以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加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意义重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赋予科技人才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创新业务跟投等多元化激励工具,充分发挥不同激励工具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长期激励作用。
四、制度创新助力企业保卫财富
原标题:【从科技创新到制度创新,练好内功保卫企业财富】 内容摘要:经济观察报 朱昌明/文 一、疫情反复和长期化威胁企业财富 近期,由德尔塔病毒引发的疫情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的态势,高传染性变异病毒的传播,使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地政府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3648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